本周,《阿凡达2》预告片的公布,再次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和讨论。预告片中展现的潘多拉星球的壮美景象和纳威人在其间生活穿梭的场景,无疑又把观众们拉回了13年前,体会到观看第一部《阿凡达》电影时的视听享受与震撼。
毫无疑问,《阿凡达》是当时电影拍摄制作技术发展的革命性成果,是第一部将虚拟拍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大规模整合运用于电影特效制作的好莱坞大片。也正是由于《阿凡达》无与伦比的视听体验,行业和观众都认识到了“虚拟制片”的强大。
在第二部《阿凡达》拉开神秘的帷幕正式与观众见面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回顾一下“虚拟制片”在这些年的技术发展,对我们接下来能期待什么做一个提前的预判。
虚拟制片,简单来说就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制作相结合的制片方式。维塔数码团队定义虚拟制片为“现实和数字世界交融的区域”,而盟图的定义更加直观——虚拟制片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与CGI和游戏引擎技术相结合,使制作人员能够看到场景在他们面前展开,仿佛这些场景就是实景合成和拍摄的。对于电影来说,电影特效是一个几乎从电影诞生就开始存在的技术和形式。
而虚拟制片则是电影特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随着特效技术的发展,会产生出更多更繁复的技术需求,只按传统的特效制作方式无疑是低效而割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虚拟制片的技术自然应运而生。虚幻引擎进入虚拟制片领域后,更是让创作者彻底解放了想象力,正如导演Ryan McNeely所言,虚幻引擎“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
实时性是虚拟制片最显著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此前若只依靠常规的蓝绿幕拍摄,虽然会有预览等手段做一些提示,但主创们主要还是靠想象来完成制作,无法真正做到身临其境。同时由于后期制作有一定滞后性,对多部门间的协同能力也有很大的考验。
但虚拟拍摄则完全解决了这些难题。2021年春节档电影《刺杀小说家》是一个典型案例——评价这部影片是“集中国电影特效技术之大成的作品”并不过分,其中对奇幻世界的展现无疑高度依赖海量的电影特效。电影的制作使用了虚幻引擎4,其中诸如高潮“大战赤发鬼”的大场面,有效运用了虚拟制片的技术方式。
完成了动捕和虚拟拍摄的准备之后,现场拍摄时只需要将预先制作好的数字环境和赤发鬼角色动作输入,虚幻引擎就可以实现现场演员和后期特效的“实时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场的工作人员不必再去猜测后期合成的效果如何,同时也能实时调整制作效果,并激发更多对最终效果更有利的想法观点。
技术带来的革新自然而然地也会反映到工作流程中。与传统制片相比,虚拟制片最显著的特点无疑是“后期前置”——“所见即所得”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各部门间的信息差,使得各部门可以更高效的合作。除此之外,在虚幻引擎的加持下,各部门可根据拍摄的效果需求创建对应的系统,即便不会编程也能创建出程序化的流程,进而提高制片效率。通过技术推动流程效率的优化,再通过更高的流程效率进一步反哺技术发展,基于虚幻引擎的虚拟制片方式无疑为电影制作促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样的结构基础上,更多的技术成果纷至沓来。
以《龙甲合体》为例,这部韩国动画剧集有大量CG与真人合拍镜头,作为一个预算并不高的项目,《龙甲合体》选择使用虚幻引擎的技术来进行实时环境渲染,仅仅只需在设计稿中添加关键动画就可以完成最终视频想要的效果,大大节省了CG动画制片的成本并提高了效率。
与此同时,制作团队还表示由于虚幻引擎免费提供了完整的源代码,使得团队可以自由灵活地开发功能和插件,进一步提高制片方便程度与效率。
另一个针对环境画面的技术革新则是虚拟拍摄,即利用LED面板创造真正“身临其境”拍摄方式的镜头内视效(InCameraVFX)技术。作为第一部深度使用虚幻引擎制作的重磅剧集,《曼达洛人》的制作团队在片场使用实时渲染技术构建出模拟异星环境的数字虚拟场景,再通过巨大的LED背景面板进行投射,让演员和主创团队在表演和摄制时可以更加自然,在避免凭空想象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视效和实时拍摄的距离。
除此之外,美剧《星际迷航:发现号》第四季也利用该技术创造了一种新的片场奇观“全息甲板”。在虚幻引擎的虚拟制片技术加持下,剧组搭建了全新的巨型定制布景,并在其中配备了数十块LED面板和动作追踪摄像机。
除了对环境的模拟之外,虚拟制片更是能胜任对“虚拟人”的创造。虚拟人早已是科幻的常客,而影视作品中在拍摄现场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制造各类奇观生物的案例也数不胜数。但在虚拟制片的背景下,虚拟人的潜力被进一步放大——利用虚幻引擎中的Metahuman Creator这一应用,任何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创建照片级逼真的数字人类,并在虚幻引擎中直接用于制作动画。例如去年发布的恐怖短片《The Well》,乍一看仿佛是真人在动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无论从举手投足的动作,到一颦一笑的微表情,还是服帖真实的外套以及皮肤细腻的毛孔,都模糊了虚拟人作为虚拟形象和真实存在的边界。毫无疑问,这样的“虚拟人”会越来越多地在影视作品里登场,猜测孰真孰假想必也会成为一大乐趣。
除了常规的影视制作外,虚拟制片同样在VR内容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纽约哈利·波特主题店新推出来的VR体验为例:一方面,利用虚幻引擎的环境设计能力,制作团队得以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以及包括云、雾、水、火在内的各类动态元素;同时利用虚幻引擎的动作捕捉能力,制作方可以有效地将高质量的角色表演和互动功能结合,并增强VR体验中包括释咒、骑扫帚等各类复杂的互动指令。
显然在VR领域里,由虚幻引擎技术支撑的虚拟现实已有能力改变传统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有机会能和故事产生互动,为未来的影视行业发展开拓了又一条崭新的道路。
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而这个已诞生一百二十余年的造梦艺术,在拍摄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与现实越来越近,与“虚幻“也越来越近。我们可以看到,以虚幻引擎为核心的虚拟制片相关技术,与创作者的想象力一起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创造出诸如特效实时可视化、LED虚拟拍摄、实时环境渲染和虚拟人等高效的技术手段,让电影的表现力不断延展。
虚拟制片既是现在也是未来,而最新的虚幻引擎5也刚刚发布不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更多更强技术和工具的支持下,创作者们能创造出更多内容和形式上的新未来。
为了启发和指导更多创作者,Mold3D Studio的首席执行官Edward Quintero和他的同事创建了示例项目Slay,旨在探索影视内容中的动画及虚拟美术技术,并与虚幻引擎社区分享。Edward曾就职于工业光魔公司和梦工厂动画,并参与过《黑客帝国》三部曲、《阿凡达》和《曼达洛人》等众多作品的制作,他在创新领导力、动画、视觉效果和环境美术方面有着超过22年的经验。相信他的经验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理解虚拟制片,相关视频可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