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摩杰娱乐挂机安研艺研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南昌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广播电视135105南昌大学2023考研2023广播电视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由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影视传播系与现代传媒中心组成。学院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传统优良,发展综合优势突出。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学科排名进入《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17)——0503新闻传播学》全国第19名,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行列,位列全国第25名。2017年并获批教育部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熟悉新闻宣传法规与政策,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和行业现实发展的广播电视新闻采拍、编辑和节目主持、策划、制作等专业传播类人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电视编辑、数字摄影、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出镜报道、融合新闻编辑、影视文化等。
毕业和就业:胜任在各类新闻媒体、文化影视机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及网络视频节目的策划、创意、拍摄制作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一切网络新媒体及视听媒体平台运营管理、内容策划、节目(文本)生产、技术制作以及渠道分发、品牌推广、法律规制等相关内容的理论与实践。
1、史论类基础课程,如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影视文化、广播电视史、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3、专业业务课程(含7门实验课,是本院所有专业实验课最多、实践性最强的专业):电视摄像、电视编辑、数字摄影、音频节目制作、出镜报道、数据新闻、融合新闻(以上均有实验课)、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评论、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媒介经营管理。
一般本科阶段不分研究方向,研究生阶段分为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业务(如广播学、电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如纪录片研究)、新媒体传播、影视文化传播等,各高校表述略有不同。
1、一颗红心,学习的初心——成为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比如新闻机构的名嘴、名脸、名记;自媒体平台的创业者;党政机关的公务员;985高校的研究生、国外名校的留学生等)
社会上常误以为本专业毕业生仅仅适用于广播电视领域作记者、编导、编辑或主持人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就业面十分广泛,能够胜任各类新闻媒体、高等院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机构、以及互联网行业如自媒体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等的新闻报道和宣传、节目策划和制作、主持,以及公关、经营管理等工作。
音频、摄影、摄像、编辑、数据新闻制作技术掌握、出镜报道中的即兴口语表达、逻辑思维训练及语言组织能力等。
广播电视专业发展适应当下融媒体发展趋势,与其他传统的纸媒相比,能将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中视听元素和信息技术较好的运用到新媒体的发展实践中,同时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依旧是大多数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权威和重要来源与渠道,尤其是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一般网络新媒体不可比拟的。虽然不能像上个世纪90年代在众多传媒中独占鳌头,但亦是其他媒体不可取代的。
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60多年来,拥有优质而众多的新闻校友资源和实习基地,学院一直遵循和坚守优秀的新闻专业传统、秉持与时俱进的新闻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从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反馈来看,各个年级均有优秀校友在不同领域创出佳绩,因此,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816 传播理论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018003 影视评论与写作影视评论学初探,毕磊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②笔试科目、题型、分值等:影视评论与写作,大概就是一道论述题,线上面试则没有笔试环节
③面试流程:线上面试首先抽取考试序号,然后英语口语是抽两道题,根据抽取到的题目进行即兴评述,专业课面试也是抽取两道题目,进行进行评述,一般都是当年的热点影视线分钟左右。
1、复试的内容包括专业课笔试(满分100分,合格线分)、外国语听力与口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不设合格线,但计入复试总成绩。)、专业综合面试(满分100分,合格线、总成绩计算加权公式:
一志愿考生:总成绩=(初试分数/初试总分值)*60+(复试总分/250)*40;
调剂志愿考生:总成绩=(初试分数/初试总分值)*50+(复试总分/250)*50。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曾赴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媒研究中心任高级访问学者、荣誉研究员。为中国传媒十大思想人物,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工作,历任处长、局长、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2001年调任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秘书长。2007年至2008年任北京奥组委副秘书长、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并担任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现场副总指挥。2010年10月调江西工作,历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著有《广播影视业:改革与发展》、《中国电视名牌栏目》、《中国广电领军人物》、《广电政策与未来走向》、《从广电大国到广电强国》等。
陈信凌,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赣江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文学科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教育部新闻与传播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发展报告》编委、暨南大学《中外媒介批评》学术顾问、首都师范大学《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学术顾问等。
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其中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及中央宣传部特别委托项目,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省级项目15项。出版《国内电视媒体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估研究》、《江西苏区报刊研究》等著作6种,在《求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中国出版》《中国记者》《中国编辑》等学术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众妙之门:中国互联网事件研究》、《中国发展传播学(江西卷)》、《飘在网海: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电波广告实务》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17篇。曾获江西新闻奖、江西广播电视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中兴奖教金等荣誉。
教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南昌大学首批“香樟英才”项目,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教指委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评审专家、Nature 子刊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itons审稿人等。
以“优秀”等级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1项,主持或完成省部级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共17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网络公共情绪:识别、预警与元治理》《程序正义视域下的舆论监督》,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9篇,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获得省级领导批示;近年先后荣获江西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南昌大学教学成果奖、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南昌大学网络辅助教学优秀奖等奖项,以及“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指导老师”、“南昌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南昌大学前湖学院优秀导师”、“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1982-,江西玉山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赣江特聘教授,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江西省“双千计划”,华中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从事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电子邮箱:。
王卫明,1976年生,籍贯江西万载,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博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首届常务理事,江西省高校新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江西省“赣鄱慈善奖”“中华慈善奖”专家评委,有5年的新闻一线工作经验,曾在多家媒体担任记者、编辑、评论员、学术顾问。
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家庭传播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党报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传播的数据权利与数据义务研究》、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党报传播的实务创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党报党刊在青年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众传播介入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机制研究》、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课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服务情况:先后为农业部、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公安厅、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人社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日报社、南昌陆军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建材集团、江西省邮政局等80余家单位授课或命题。
获奖情况:作品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江西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江西省新闻奖三等奖、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四)、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江西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沈鲁,1978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2006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电影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硕士(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短期访问学者。
【教学业绩】主讲课程《中国电影史话》入选国家教育部“第七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第一完成人);获得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荣誉称号,南昌大学“韦林奖教金”获得者;主编教材《漫线讲》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优秀教材二等奖”。 主编教材《中国电影史话》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教材类二等奖。主讲课程《光影·光阴——早期中国电影漫谈系列》入选江西省精品在线课程、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课程。主讲课程《影视品牌传播》入选南昌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科研业绩】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在各级各类报纸、期刊、网站(APP)发表影视评论40余篇。被省级智库采纳并批转的咨询建议2份。已出版独著、合著、编著4部;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已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已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排名第3),已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排名第2),已参与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排名第2)。
9、刘西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传播和网络传播。近年来,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在研),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和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省级课题六项;在《当代传播》、《编辑之友》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记者》、《传媒》等中文核心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广告传播、报刊经营与管理、网络政治传播等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观点和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出版专著《中国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研究》和专业教材《广告文案写作》。
另外,在广告实务方面,先后服务于“凤凰光学”全国高校市场品牌推广和十城市整合营销,“江西碧云米业”、“中华白凤液”江西市场推广;策划了中移动南昌公司“我的大学,我的动感地带”系列营销传播活动。近年来,先后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和中时报广告金犊奖大赛,先后获得14项国家级奖项;指导学生获得上海国际大学生广告节“中国电信”命题组前4强;指导学生参加五台山旅游整合传播案全国公开征集大赛一等奖,等等。
现为本科生主讲课程有《影视文化》《出镜报道》《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等,研究生主讲课程有《传媒文化研究》等。从教18年,曾获南昌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师德师风十佳先进个人”、“优秀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讲的专业核心课曾获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南昌大学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等。曾指导学生获“挑战杯”、“挑战主持人”等大赛各级奖项。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江西教育科学规划等纵向课题12项,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6项。曾在媒体从业十余年,曾任记者、主持人、策划,改版运营过知名广播频率。荣获教育部、全国广播电视协会和广告协会的国家级奖项8项,省厅级奖项9项。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硕导。主要研究领域:品牌传播策略、广告媒体运营、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形象塑造。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评委,华文时报金犊奖副主任委员,亚洲华文广告金像奖评委,TIGER ROAR AWARD虎啸传媒大奖评委,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区)评审主席,IAI国际广告奖评委,被授予“中国最有眼光学术界评委奖”,“中国当代杰出广告人”;曾兼任江西电视广告总公司品牌总监,CGOTO整合创意机构创始人。曾赴亚洲广告节、法国嘎纳国际创意节、台湾文化大学交流学习。曾服务松下、Microsoft、中国移动、菲力浦、绿地、康师傅等众多品牌。
,男,1963年生,江西广丰人。1986年留校任教。从教30余年,曾担任多门学科主干课教学工作。教学之余,积极参与新闻实践活动,主持完成了临川贡酒、e百分学生英语掌上电脑、今视网等10多项横向课题和省级纵向课题并获得业界好评,曾获得学校科研进步奖。2007年获评副教授职称。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研究。在《编辑之友》、《贵族民族研究》、《出版广角》、《求是》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了《新闻的传播审美及人才培养研究》专著。
专著:《中国大众传媒合作竞争论》(人民出版社)、《禅的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主编教材:《新闻作品评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研究方向:新闻实务、文化传播。讲授《新闻采写基础》、《新闻评析》(本科)、《数字出版与技术》(研究生)等课程。
出版专著一本:《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之影响研究》。 发表论文若干。其中代表性论文有《从政治表达自由到个人表达自由——密尔父子表达自由思想的语境主义分析》、《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政治传播思想评析》等。
何静,江西婺源人,现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西省文艺学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出版论著、教材: 1、论著《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焦点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获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论著《多元语境下的叙事变奏——胡辛笔墨声画创作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获江西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参编教材《百年回眸——名导名片管窥》,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主持完成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多项,在《江西社会科学》、《当代电视》、《电影文学》、《江西日报》等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主创参与了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电视连续剧《聚沙》(24集)、《沙之舞》(8集)、电视专题片《瓷都名流》(9集)、《红绿辉映领袖峰》等的创制,均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播放。
邓年生,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研究生毕业,南昌大学传媒管理学博士生,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电视与新媒体、视频传播、媒介融合与管理创新。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项目、南昌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等科研课题7项;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江西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项目1项、南昌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主编《电视专题与专栏》、《中外新闻事业史》等。其中《中外新闻事业史》获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13年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中国出版》《国际新闻界》《编辑之友》《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符号学,健康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主编专著:《大众非言语传播影响传播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批评、新闻史论、数字出版。在《国际新闻界》、《江西社会科学》、《中国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先后获得南昌大学第四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西省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连续获得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近年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主要包括: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的逻辑与范型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实关怀与职业意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2012年度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媒介批评活动”;2014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媒介批评的历史起源与理论建构”。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出版人,曾在复旦大学出版社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十三年,策划、编辑出版新闻传播、影视、广告、文学、艺术类图书两百余种。作为影评人,曾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并连续十年担任《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首轮或复审评委。作为纪录片导演,曾拍摄记录书业日常与都市知识女性生活的公益纪录长片《独立时代》,目前已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湖北、河南、贵州、江西等省市高校和书店做放映交流。
研究方向:中国(港台)电影史、影视理论与批评、纪录片研究与创作、出版实务。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研究,主持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C刊论文十余篇;著有《陷落的电影江湖》(人民文学出版社)、《愤世嫉俗:杨德昌和他的电影》(复旦大学出版社),译有《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另参编参著多种图书。电子邮箱:
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传播史论、传播伦理与法规、传媒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出版专著《上海时报新闻业务变革研究》(36万字),人民出版社2017年;合著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版2015年、修订版2020年;参与编写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本,340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陈力丹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157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柳斌杰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之第三、四、六、十六、二十卷,人民出版社2014-2019年)。
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摘编论点或转载全文。
李薇,湖南常德人,讲师,新闻学硕士,文学博士。2007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2015年从教于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从教。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山东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当代传播》《东岳论丛》、《江西社会科学》等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江西省社科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2项、省教改课题1项。
科研成果:目前主持或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4批面上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共计10项。已出版论著《调适与悖反:梁启超的新民论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2017)、译著《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by Dick Hebdige,2020)。在《国际新闻界》《编辑学报》《新媒体与社会》《文化与诗学》《艺术评论》《中国编辑》《中外文论》等期刊发表多篇论(译)文。参编教材2部。
科研成果: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级社科规划项目、省级艺术文化规划项目、省级高校人文项目,出版专著多本,独撰教材1本,参与译著1本,发表论文几十余篇。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编辑出版学研究。著有《温情与敬意——一个出版人的编余零墨》《纸醉书迷》《长沟流月去无声——重温民国人与事》《风流与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等。曾在《中国出版》《文艺评论》《南方文坛》《中国编辑》《出版科学》《文学界》《现代出版》《编辑学刊》《民族艺术》《学术界》《光明日报》,以及《东方文化》《博览群书》《随笔》《书屋》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及大量随笔。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曾获省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等。随笔入选《随笔三十年精选》《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等多种选本。主持省级课题多项。
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兼任江西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编辑学会副秘书长、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审读专家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