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傲世皇朝娱乐平台-招商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5-04-07 16:51   

  傲世皇朝-傲世皇朝娱乐平台-傲世皇朝招商注册,本研究承袭全球传播生态研究传统,对当前的全球传播生态特征进行了六点概括总结:第一,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混战打响,TikTok和抖音赛道领先;第二,全球新闻业加快转型,“数字”与“平台”齐头并进;第三,智能传播再发力,技术+媒介迈上新台阶,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将成为AI发展重点前景,NFT作为新型加密数字代币蓬勃发展,元宇宙辗转虚实勾画人类未来新想象;第四,视频领域角逐激烈,短中长视频同台竞赛,中视频担当后起之秀,流媒体领域再破新局;第五,全球视听业务加快向平台迁移,亚洲地区游戏市场前景广阔;第六,数字治理亟待全球共建,数字反垄断与隐私立法并行发展。综上,对全球传播生态的深度观测有助于进一步校准中国在全球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定位,持续对具备传播“生态级”影响力的技术进行重点观察,不断阐明中国的传播价值观,促进平衡传播为导向的中国国际传播理论框架构建。

  “全球传播生态”这个概念自2018年提出后,已逐渐为国际传播领域所接纳,其整体、系统、战略性的研究视角/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对于当今把握全球传媒发展趋势、政策走向、产业动向和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发展方向都有较强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有必要对其持续进行趋势观测与深研。本文承袭《2017年全球传播生态年度发展报告》(《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创刊号)中“从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出发,为传播研究和媒介管理提供某种联动、系统化、战略化思路”的研究逻辑,概括总结出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六大特征,以期提供对全球传播生态观测研究的实践参考和应用指导。

  “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且对当下的社会运作与制度安排实现了深度渗透”[1]。“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和微软在西方社会中已经成为控制信息传输节点最重要的五大平台(Big Five);并且,这五大科技平台提供的服务几乎覆盖了包括基础操作、搜索、社交与消费等在内的公众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五大科技公司组织起来的数字生活是一种‘平台生态’(Platform Ecosystem),其显著优势体现在全球连接性(Global Connectivity)、普遍存在的可访问性(Ubiquitous Accessibility)和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等方面”[2]。由此,“平台化社会”趋势和思维的渗透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媒体平台及其背靠的巨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也成为全球传播生态中需重点关注的一环。

  截至2022年1月,全球有46.2亿社交媒体用户,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58.4%,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10%以上(2021年全球有4.24亿新用户接入社交媒体)[3]。当谈到全球用户最喜欢的社交媒体平台时,GWI的最新数据显示,排名第一的社交媒体平台是WhatsApp,而紧随其后,Instagram超过Facebook,在全球排名第二[4],而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抖音和抖音海外版TikTok分别位列第四、第五和第六名。

  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媒体平台混战四起,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间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

  2020年6月,印度借口“国家安全威胁”数度出手封杀中国APP,目前累计封禁包括TikTok、Wechat等在内的200多款应用,一款名为Josh的印度本土短视频平台快速发展,如今月活过亿,成为印度版“TikTok”[5]。自TikTok退出印度后,包括Josh在内的印度本土短视频产品累计吸引了全球数十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Alphabet旗下的谷歌和高盛集团。此外,当前印度市场的智能手机用户接近5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以17.2%的增速扩张。据预测,未来三年印度短视频市场将拥有10亿左右的用户。对此,Josh的负责人认为“Josh至少能占据印度市场半壁江山”。

  对于“老牌”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来说,“东家易主”是2022年最具爆炸性的消息:特斯拉(Tesla)和SpaceX的首席执行官、无聊公司(Boring Company)的创始人、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在2022年4月25日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公司,成为推特(Twitter)的现任老板,他表示,“推特是一个数字城市广场,在这里人们可以讨论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还想让Twitter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方法是为产品添加新功能,让算法开源以增加信任,打败相同的机器人,并对所有人类进行身份验证”[6]。2022年6月6日,马斯克以Twitter公司违反合并协议、未能提供他所要求的垃圾邮件和虚假账户数据为由,以直言有权退出与Twitter的交易作“威胁”[7],公开指责Twitter公司。同一天,美国得州总检察长Ken Paxton对Twitter展开调查,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可能错误地报告了虚假机器人账户数量,或将违反《得州欺骗性贸易管理法》[8]。美国券商Wedbush分析师Dan·Ives表示,马斯克宣布暂时搁置收购推特交易的举动就像一场“马戏团表演”,并最终可能变成一场“恐怖秀”。当时他还称,马斯克的做法会导致三个结果:第一,该交易失败;第二,马斯克调低收购价格;第三,马斯克退出交易并支付10亿美元的分手费[9]。在马斯克与Twitter之间的极限拉扯“收购案”中,资本、平台和技术的较量愈加激烈。综上,对Twitter公司以及Twitter平台政策的下一步发展走向还应持续予以密切关注。

  作为目前仍然位居全球用户使用率排行榜第一名的Facebook,其背后的同名平台公司在CEO扎克伯格的逐步推进下,于2021年10月正式改名为Meta,意指Meta公司开始全面布局元宇宙,转型发展VR技术,显著加速其VR/AR硬件的布局,将Facebook平台的运营与管理事务排在该公司的元宇宙业务拓展之后,借改名和“元宇宙”重塑品牌。尽管如此,Facebook仍然是拥有最庞大用户群体的全球性社交平台,截至2021年10月,Facebook已经拥有29.1亿用户[10]。

  综上,全球的社交媒体平台持续进入混战状态,纷纷抢占用户、游戏、音频、新技术等为核心的社交媒体战场重点阵地,而这些平台背靠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呈现出愈加激烈的态势,人类的数字媒介化生存也将持续成为全球传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2021年,全球新闻业不断从实践业务扩展和理论范式研讨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走向“数字”的深度转向和“平台”的发展走向。在理论研究的范式拓展上,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学研究促进了数字新闻学(Digital Journalism Studies)新范式的崛起:“新闻学研究正逐渐超越技术工具论的视角,融入更多思辨逻辑;数字新闻学在理念上对经典新闻学,尤其是新闻社会学范式不断延续;对数字新闻伦理研究的讨论仍需进一步深入”[11]。在实践业务拓展上,全球新闻业不断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新闻报道、分发的模式在数字化转向这一方面渐入佳境。2022年是数字媒体品牌的成败之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和部分社交媒体平台算法规则的调整,许多数字媒体品牌面临挑战:一方面要跟传统媒体争夺受众,另一方面要跟其他平台竞争广告收入。此外,“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许多平台已推出激励政策,鼓励有影响力的独立作者、视频博主和播客源源不断地产出内容,为平台吸引流量。在注重个人影响力和明星效应的“创作者经济”下,主流媒体将更加积极地融入人才争夺大战,吸纳更多有影响力的独立创作者,将明星创作者的收入与机构收入挂钩,建章立制以奖励那些能为机构带来最多收益的人[12]。

  同时,互联网新闻平台和平台型媒体的飞速崛起也预示着全球新闻业在“平台社会”的趋势之下拥抱平台、走向平台。以美国为例,可以看到互联网巨头正在重塑美国新闻业:互联网巨头重构了美国媒介生态,形成了新闻业的“操作系统”;新闻内容分发的权力正从媒体转移到以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和聚合型新闻应用为代表的平台新闻业手中[13]。另外,苹果、微软互联网两巨头也开始在新闻内容上发力。Apple News已拥有9000万用户,而在Google Play商店,可以看到Microsoft News目前已有超100万的下载量。当前美国新闻业呈现“三极”格局[14]:以“平台”为核心话题词,第一极是以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平台新闻业;第二极是平台型媒体,以Buzzfeed、YouTube、VOX为代表,并且,第二极格局中出现了BuzzFeed、YouTube等现象级平台媒体(BuzzFeed、YouTube是网络媒体的“原住民”,或主攻新闻、专注于视频,或以网络社交的方式传播新闻、以社群聚合的方式来发现阅听兴趣,在赢得了海量关注的同时,BuzzFeed、YouTube也将自己变成了平台媒体);第三极则是转型中的传统媒体阵营。与美国媒体一样,中国的新闻媒体同样面临互联网巨头的平台新闻业传播格局:“与脸书、谷歌对标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腾讯、百度,它们构建了中国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而另一电商巨头阿里在媒体及广告市场也早有布局”。

  尽管平台社会已经在加速构建,但应当警醒的是,“平台”接入社会尚且存在用户数据隐私权的归属不清、“平台”的公共性难以界定和“平台”垄断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新闻业在走向“平台”的同时依旧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数字化时代以语音为媒介的交互方式正逐步成为人机交互的主流。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性创新一直是全球技术研究的焦点。据德勤调查,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到2019年已达到1.9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6万亿美元,2017—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15]。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人机交互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作为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的结合体,交互式人工智能(Convers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I)将是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新一代话题制造者,不仅能够降低交互门槛,拓宽用户人群,还能够在各领域体现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无限的商业价值。当下,正值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据《德勤交互式人工智能白皮书》,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由打造工作模式、重塑生活方式、构建信息桥梁以及促进人机智联的四大愿景组成,从交互式人工智能开始,人类社会将进一步重塑人与机器的关系,开拓人机交互新纪元[16]。2021年11月,人工智能计算的引领者NVIDIA发布交互式人工智能化身技术平台Omniverse Avatar,集合了NVIDIA在语音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推荐引擎和模拟技术方面的技术,为创建人工智能助手打开了大门,将帮助处理数十亿的日常客户服务互动,带来更大的商业机会和提高客户满意度[17]。此外,NVIDIA还在GPU技术大会上正式发布了模拟和协作平台Omniverse Enterprise,该平台“充当物理上精确的3D虚拟世界的结缔组织”,利用英伟达芯片为企业客户构建强大的计算系统,起售价为每年9000美元,通过戴尔和联想集团等合作伙伴销售[18]。

  2021年被称为NFT的“元年”,Uniswap一双袜子卖出16万美元,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的世界上第一条推特“just setting up my twttr(刚刚建我的Twitter)”拍出了290万美元,加密艺术家Beeple的数字作品“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单一拍品网上以6934万美元价格成交。Beeple创纪录拍卖后,Zion Lateef Williamson、村上隆、Snoop Dogg、Eminem、Twitter CEO、Edward Joseph Snowden、Paris Hilton、姚明等各界明星、艺术家纷纷通过各种NFT平台发布了NFT,将NFT推向大众视野。作为一种非同质化代币,NFT(Non-fungible Token)是一种不可分割且独一无二的数字凭证,能够映射到特定资产,将该特定资产的相关权利内容、历史交易流转信息等记录在其智能合约的标示信息中,并在对应的区块链上给该特定资产生成一个无法篡改的独特编码,确保其唯一性和真实性。NFT实现了虚拟物品的资产化,从而使得数字资产拥有可交易的实体。自2021年2月开始,NFT呈爆炸式增长,每周交易量超过200万美元。根据Google Trends显示,关键词“NFT”和“Non-Fungible Token”的全球搜索量在2021年剧增,这也意味着NFT生态系统的关注度在不断攀升[19]。目前NFT项目主要集中在数字收藏品、游戏资产和虚拟世界三个领域:数字收藏品往往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印记和艺术美感的多媒体内容,如NBA Top Shot是NBA球星的短视频剪辑收藏品NFT;游戏资产则更强调用途,如区块链卡牌游戏Gods Unchained的卡牌NFT可以用到实际的对战中;虚拟世界一般拍卖其中的地块和特殊物品,如Decentraland中的地块NFT,用户拥有该NFT就可以建设改造相应的虚拟土地。除此之外,还有形形色色NFT项目,他们往往都具备稀缺性、属于某些文化圈子、或是有着相应的用途[20]。下一步,NFT在元宇宙领域的深度介入值得重点关注。

  2021年,包括VR、AR、MR、AI和大数据、云计算在内的多项数字技术合力催生元宇宙。据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教授的论述,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21]。当前最具元宇宙基因的公司罗布乐思(Roblox)提出元宇宙的八大要素:独立身份、社交好友、高沉浸、低延迟、多样性、随时随地、经济系统、文明[22]。2021年10月,坐拥29亿用户的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公司更名为“Meta”,并将全身心专注于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业务,至此彻底引发了元宇宙概念的爆发。Meta在元宇宙的硬件赛道方面重金下注,仅在2021年,Meta AR/VR事业群Reality Labs的投入就超过了120亿美元;同时,2021年底,Horizon Worlds作为Meta的元宇宙社交平台正式向全球开放。此外,Meta还与英伟达联手推出了全新的人工智能研究超级集群(RSC),并与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ónica联手建立了一家元宇宙创新中心,推动AI、算力、网络传输等多个元宇宙基础设施的建设[23]。与Facebook收购Oculus类似,字节跳动也在注入高额投资,积极汇集自身的社交、内容、全球化优势,将Tiktok、飞书(Lark)应用到下一代颠覆手机的终端设备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元宇宙”。2022年6月16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最新报告显示,企业和消费者与元宇宙相关的全球年度支出总额可能高达5万亿美元。据MetaverseHub预测,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元宇宙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879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2800亿美元。

  回看元宇宙发展简史,“元宇宙”所代表的虚拟世界的概念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现,而“元宇宙”在2021年迎来高价资本的持续投入和巨型企业的密切关注,归根结底还在于“元宇宙”的构建吸纳了日臻成熟的大数据、算法、AI、AR/VR、区块链、5G等技术成果,并以游戏与社交的深度融合重塑了用户体验,给人机交互迈向人机交融带来了新可能。在此基础上,应明确的是,尽管元宇宙已经被商界鼓吹为投资必选领域,被技术界冠以人类数字社会的新未来之名,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沟壑仍然不是仅凭“元宇宙”给出的“迷思”性质的新想象所能够填平的。未来,技术给出的瑰色幻想究竟能够在何时、何地并且在多大程度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为扇动翅膀便能搅动全球人类社会的蝴蝶,值得持续追踪与深研。

  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引爆全球以来,与其紧密相关的虚拟数字人的热度也直线提升。兼具形象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娱乐互动能力的虚拟数字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从二次元领域的虚拟歌姬洛天依,到注入虚拟人IP的陪伴型虚拟助理度晓晓,再到3D高写实类型的浦发银行数字员工小浦和真人形象类型的新华社AI合成主播新小浩,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多,搜狗AI开放平台、网易伏羲、网易易现、百度AI开放平台、腾讯云、腾讯NEXT Studios和讯飞开放平台等代表性研发平台也在不断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在交互式技术领域开拓创新。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规模约1750亿元,服务型虚拟数字人总规模超过950亿元。作为元宇宙主要的交互载体,虚拟数字人具有明确的巨大增长潜力和基于NFT、VR等技术的巨大延展空间。咪咕公司作为冬奥官方转播商,瞄准风口抢抓机遇,在冬奥会期间运用8K三维成像的超写实虚拟数字人、基于XR的互动云游戏+演艺新场景、XR演播室等先进技术给受众带来更佳的观赛体验[24]:以谷爱凌为原型,咪咕打造的基于8K的5G冰雪数智达人Meet Gu,完美复刻线K三维成像的体育虚拟数字人,借助北京2022冬奥会的绝佳契机首次在重大体育赛事应用落地。Meet Gu基于咪咕自研的表情迁移、人脸重建、语音合成、光照一致性虚实合成、数字分身人脸拟合以及云渲染等技术,不仅通过3D人脸关键点位置精确修正、眼眶眼球自动适配、任意姿态人脸配准等核心技术,让3D人脸拟合精度达亚毫米量级,从而完美复刻真人,更是实现了全自动化表情与动作的个性化迁移,做到与真人表情“神同步”。此外,中国主流媒体也在创建虚拟数字分身领域迈出新的一步:2022年1月,新华社客户端上线版本,该版本中,在AI+VR技术的支持下,依据个人的喜好,用户选用不同的数字分身,生成个人专属3D头像,以面部捕捉、动作捕捉的方式实现肉身与数字分身的连接。北京冬奥会期间,数字分身还可以在新华社客户端自由走进冬奥比赛场景,滑冰滑雪投壶,体验冰雪比赛项目,以第一或第三视角沉浸式感受激动人心的一刻并实时录制精彩瞬间,保存分享,沉浸式体验冬奥[25]。

  近年来,短视频超强的流量变现能力不仅使得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体量飞速增大,也带来了短视频行业乱象横生的严重问题。自2016年12月发布《关于加强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以来,中国短视频行业政策已经发布十余项,短视频进入国家强监管阶段。2021年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结合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新要求,新版《细则》详细规定了21类100条细则,对网络短视频及其标题、名称、评论、弹幕、表情包等,其语言、表演、字幕、画面、音乐、音效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不得出现“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损害革命领袖、英雄烈士形象”“歪曲贬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宣扬不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内容[26]。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加强短视频行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短视频行为,引导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

  为了缓解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的冲击,长视频领域再添新动作。在视频竞争领域,长视频制作方不断创新视频制作模式,打造如互动剧、竖屏剧、微短剧等类型长视频,提高网络长视频用户黏性[27]。此外,我国网络长视频平台还不断推出如超前点播付费、提升会员权益等付费新模式吸引具备付费能力的用户观看网络长视频[28]。值得关注的是,Z世代文娱内容需求不断增大,推动剧集内容朝向优质、高量产出迈进。中国Z世代(1998—2014出生)人群规模2.8亿,占总人口的18.1%,是文娱内容消费、舆论发声的重要群体。Z世代对于影视市场方向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长剧市场中主旋律剧集、互动式剧集、微短剧等内容迅猛发展;综艺市场赛道追求细分化、多样化满足各类需求,价值情感共鸣和场景沉浸类成为新兴综艺制作趋势;动漫市场中国产动画IP的兴起加速了Z世代文化自信的树立。《觉醒年代》《扫黑风暴》等作品引发多样化衍生创作,成为唤醒Z世代精神共鸣的重要连接点。预计未来主旋律剧集将持续占据主流内容位置,占据长视频市场一席之地[29]。

  中视频也加入与短视频和长视频的竞争赛道,不断争夺用户市场份额。中视频是时长在1分钟以上,信息更丰富、画幅更宽广、剪辑精良的一类视频。当今,凭借信息容量大、受众覆盖广、主流消费人群年轻化和知识化等优势,中视频进入黄金发展时期。2021年6月,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为了帮助更多普通人成为优质中视频的创作者,联合发起“中视频伙伴计划”。随着“中视频伙伴计划”的带动,2021年,我国中视频创作者数量增长迅猛,月活创作者数量增长80%,内容数量同比增长98%;超过50万名创作者加入中视频伙伴计划,九成创作者获得收益,新人创作者总分成金额破1亿,9.2%新加入计划的创作者达到10万播放量仅需100天[30]。多项数据表明,MCN面临新机遇新增长,可从拓宽变现渠道提升变现能力、深耕优质特色内容创作以及加快账号孵化、成长速度等方面把握此次发展时机[31]。短视频MCN机构Papitube、薇龙文化、大禹网络、快美BeautyQ等均表示将继续发力内容领域,创造优质内容,坚持长期主义。

  近年来,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自新冠疫情以来,用户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在线音频产业获得了更加飞速的发展[32]。受音频技术研发、民众娱乐需求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线音频向车载端、家居端等智能终端普及[33]。2021年4月,荔枝播客与广汽传祺、广汽埃安以及车载智能平台达成合作。随着物联网及车联网与在线音频融合深入,全场景生态的发展模式将使得在线音频市场在内容变现及硬件设备方向都带来更多想象空间[34]。此外,在线音频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播客业务的大面积拓展,兼具收听灵活性、内容趣味性的博客内容逐渐受到更多不同圈层用户的喜爱。头部在线音频社区荔枝将播客业务拆分成单独的软件产品“荔枝播客”上线,成为国内首款垂直播客APP。在线音频行业体量不断增大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播客产品的单独拆分上线不仅有助于增加社会影响力,还将吸引更多资本关注,带动播客领域的商业化发展[35]。

  新冠全球大流行时代,从流媒体渠道获得视频内容是全球人类居家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此背景下,流媒体的全球使用量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门户网站Statista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2026年间订阅型视频流媒体每年收入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9%;到2026年,该领域的全球订阅用户数有望增至14.9亿,用户渗透率达到18.9%[36]。全球流媒体分析平台Conviva最新的《Conviva流媒体状态报告》显示,与2021年第一季度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流媒体消费增长了10%,其中北美(5%)和欧洲(9%)等成熟市场都保持了持续增长[37]。

  2021年,社交平台在流媒体领域的布局和成就不可小觑。据Conviva的数据,字节跳动旗下短视频社交平台TikTok开始“统治”体育联盟;在全球性体育赛事举办期间,TikTok是唯一一个在每家体育联盟都增加了流媒体观众份额的社交平台。德甲联赛、意甲联赛和英超联赛在TikTok上的流媒体视频观众份额增幅最大,大约为6%,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紧随其后,同比增长4%;两支超级碗球队(公羊队和孟加拉虎队)仅仅一天(2月13日至14日)就获得了超过10万的TikTok粉丝[38]。2021年10月,Netflix公开数据并指出旗下原创韩剧《鱿鱼游戏》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全球突破1.3亿用户观看数,《鱿鱼游戏》成为全球现象级网剧。Netflix的公司市值也水涨船高。此外,Mirabaud Equity Research的分析师尼尔·坎普林(Neil Campling)表示,虽然Netflix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业内营收最高的公司,但YouTube的持续增长态势很有可能使其摘得新的“流媒体之王”桂冠[39]。YouTube飞速增长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它能提供Netflix所没有的直播业务。Mirabaud Equity Research表示,说唱歌手特拉维斯·斯科特(Travis Scott)2020年在视频游戏《堡垒之夜》上的演唱会也在YouTube上同步播放,观看人数超过1.4亿。2021年底,超过1.42亿人在8天的时间里观看了YouTube创作者MrBeast重新制作的Netflix《鱿鱼游戏》。鉴于爆火网剧带来的巨额经济收益和不断高涨的全球用户数量,迪士尼(Disney)、亚马逊(Amazon)和苹果(Apple)等财力雄厚的公司都在2021年对该领域投入巨资,到2025年,Netflix在内容上的投入可能会增长到190亿美元[40],由此,内容领域的高水平竞争愈演愈烈。

  2021年,中国机构拓展海外电视机大屏市场的运作中,基于电视平台的IPTV平台、互联网电视(OTT)客户端的发展成绩十分亮眼。2021年5月,华视网聚推出互联网电视新媒体平台聚宝(JUBAO),登录美国康卡斯特流媒体平台,北美地区观众可通过海信、松下、飞利浦、三星、三洋、夏普、索尼等智能电视机、苹果电视机顶盒APPLE TV、亚马逊电视棒FireTV、Roku机顶盒等智能设备观看聚宝平台2000多小时的优秀中国视听节目内容[41]。作为国家深入推进“三网融合”战略的主要平台,IPTV在2022年迎来融合试点的第12个年头。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年3月末,IPTV总用户数达3.6亿户,IPTV用户规模扩大也推动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IPTV平台分成收入161.76亿元,同比增长19.09%[42]。凭借灵活的内容供给、多元的互动体验和不断拓展的业务合作,IPTV正加速布局智慧媒介平台。融合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全国各地IPTV平台依托本地特色推出不同垂类分区和专区,提供丰富多元的视听内容、新闻资讯、政务服务等,推进IPTV向智慧服务平台转型。近年来,各IPTV平台以丰富的节目内容、多元的互动体验和便捷的智慧场景等获得用户的喜爱。作为广播电视在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延伸,IPTV还在不断拓宽大屏内容和服务的边界。

  2022年4月,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简称MPA)发布《2021年影院和家庭娱乐市场报告》。“2021年,全球影院&家庭/移动设备娱乐消费997亿美元(不含付费电视订阅市场),较2020年增长24%,超过2019年同期数据。与2020年相比,全球影片市场的收入增长了81%,数字家庭/移动设备娱乐市场增长了18%。在全球电影收入票房数据方面,2021年全球各地区所有影片的总票房为213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81%”[43]。此外,《2021年影院和家庭娱乐市场报告》还指出,尽管与2020年相比,各国的票房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中国的疫情防控成果显著,大部分影院在2021年保持开业,年度票房总额超过了美国/加拿大地区(2021年票房为4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44]。

  出海传播的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迎来全球观众的好评如潮。据《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中国电影海外受众群体地域分布广泛,对中国电影接受的文化符号元素开始发生结构性转变,从传统单一文化符号开始走向现代复合多元文化符号[45];动作片是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最高的电影类型;内地、香港联合制作,中外合拍片成为海外网络受众较为关注的中国电影创作模式。不仅中国电影的出海传播获得亮眼成绩,中国的优秀影视剧作品已经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电视共同体”面向全媒体的国际影视媒体制播联盟的带动下,发展出了以影视合作为核心的良性共同体“朋友圈”,60个国家和地区的137家机构在国际影视合作、跨地区跨文化融合传播、版权交易合作及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联合制造了广阔的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46],中国影视“出海”不断提速进阶。

  依据当下的游戏市场发展现状,Newzoo预测2024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美元,玩家总数达33亿。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玩家,占全球玩家总数的55%。该地区的网民人数在全球网民数中的占比也与之大致相当(54%)[47]。来自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玩家消费占比极高,合计占游戏市场收入的40%以上。具体来说,拉动中东和非洲及拉美市场玩家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整体网民人数的增长、不断改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流量计划变得更为经济实惠。鉴于亚太地区的游戏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来自欧美的开发商也开始将目光瞄准在包括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的新兴市场等亚太地区一些具有高潜力的市场上。

  据SensorTower的报告,全球近55%的手游支出来自亚洲市场,其中日本、中国和韩国是亚洲收入最高的三大市场,作为对比,北美和欧洲的玩家支出分别占全球玩家总支出的30%和12%[48]。此外,东南亚新兴市场将持续助力亚洲下载量进一步提升。在内购收入方面,亚洲地区92%的游戏内购收入依旧来自本土手游厂商所发行的游戏。腾讯、网易、米哈游等仍是亚洲收入表现最出色的游戏发行商。由于本地化沉淀不足,欧美等国家的游戏厂商仍需更多时间突破文化壁垒。同时,部分游戏厂商开始通过投资与并购本土公司的方式加速打开亚洲市场。在游戏类型偏好方面,亚洲与美国地区主流游戏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亚洲收入Top1500的手游之中,中重度游戏下载量&收入占比最高,其中RPG与策略类游戏仍是最热门的游戏品类。在美国市场,则以解谜为代表的休闲游戏和游戏最为流行。从游戏设定与艺术风格来看,全球市场均以现代设定和卡通风格为主,但亚洲地区用户更愿意在奇幻和二次元风格的游戏中进行付费[49]。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50]。《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网络空间国际秩序加速重塑,关键领域加快布局,国际数字规则制定成为竞争博弈的焦点。“数字抗疫”成为各国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重中之重[51]。

  在此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数据编织(Data Fabric)、全密态数据库等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成熟,为数据的要素价值释放提供更强力的技术底座[52]。在管理、流通、应用和安全等领域,对数据的高阶处理已经开始朝着智能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数字治理是处在数据安全框架下的多主体协同治理。中国秉承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刻突出强调数据安全,从政策、制度和治理体系上致力于开辟数据治理的衔接地带,将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理念具体落实到微观层面的数据治理组织架构点,助推中国国家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此外,2021年,数字规则和秩序的塑造正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进和展开,全球各国也在加快促进数字治理的全球共建:以十二国集团(G20)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大力推进数字议题,彼此间联系更加紧密;世贸组织(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为数字规则发展演进铺设多元化路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的制度供给正在成为全球治理新模式[53]。

  在全球的信息规制方面,国际上的互联互通仍在遵循反垄断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韩伟表示,美国众议院2021年推出的相关法案有关注互联互通问题,但整体仍属于反垄断思路,针对达到特定标准的少数企业附加义务[54]。德国2021年新修订的《反对限制竞争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19A条,确定了一个新的市场主体类型,即所谓“具有显著跨市场竞争影响力的平台”[55]。作为欧盟竞争法的补充,《数字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意在明确大型数字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遏制大型网络平台企业的非竞争性行为[56]。2020年12月1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数字市场法案》的草案;2022年3月24日,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就《数字市场法案》达成政治一致[57]。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下面新设的“数字市场部”(DMU)也在计划重点针对“拥有战略性市场地位的企业”强化监管[58]。

  2021年全球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频发,黑客攻击、互联网暴露与配置错误等成为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元凶[59]。据Risk Based Security(RBS)机构的数据泄露报告显示,2021年度全球公开披露的数据泄露事件有4145起,共导致227.7亿条数据泄露[60]。2021年欧盟GDPR执法进入“深水区”,互联网、电信行业成为重灾区。根据GDPR执法跟踪网站关统计,截至2021年11月26日,欧盟成员国在2021年共开出362件罚单,而2018年至2020年三年仅有491件。此外,2021年GDPR罚单的总金额高达约10.6亿欧元,而过去三年的罚款总额仅为2.4亿欧元,相当于以往三年的4.42倍[61]。同时据该网站统计,GDPR单次罚款金额的最高前十名可以看出,世界三家巨头数字企业亚马逊、Facebook、谷歌均被高额罚款。由此可见,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合规压力,需要进行系统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的建设和投入。截至2022年2月21日,全球约80%的国家(共194个国家)已完成数据安全和隐私立法,或已提出法律草案,其中包括欧盟成员国、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随着全球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深入发展阶段,数据安全、隐私问题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相应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立法正在不断推进。中国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隐私立法,开展数据保护专项行动。2021年,国家网信办公布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数据处理者利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应当对必要性、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不得将人脸、步态、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特征作为唯一的个人身份认证方式,以强制个人同意收集其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征求意见稿明确,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按照数据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影响和重要程度,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核心数据,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62]。此外,中国政府特别注重网络治理,持续开展APP专项治理行动,保护个人权益,持续深化APP侵害用户权益的专项整治,累计通报了1494款违规APP,下架了408款拒不整改的APP,对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震慑;整治开屏弹窗信息,强化责任链管理;加大技术检测,完成176万款APP技术检测,覆盖了全国在架APP总量的60%以上[63]。(参考文献略)

  姜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本文收录于《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2)》一书中,本刊刊发时有删改。

内容详情